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

103社會領域-母語融入歷史教學教案

雲林縣立口湖國民中學103學年度第一學期一年級
社會-歷史 領域母語教學活動設計
教學節數:共1
5章第二節 清領前期的社會與文化-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械鬥及民變


教材來源
翰林版一上社會
教  師
蔡雅紅
教  學  重  點


第二節
一、了解臺灣械鬥與民變頻繁的原因。
二、探討械鬥的特色與重要民變。
教學準備
一、老師:準備教材內容。
二、學生:請同學事先預習課本內容。
十大基本能力與重大議題
分段能力指標
五、尊重、關懷與團隊合作
六、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。
九、主動探索與研究。
十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。
2-4-1認識臺灣歷史(如思想、文化、社會制度、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)的發展過程。
2-4-4了解今昔臺灣、中國、亞洲、世界的互動關係。
教  學  目  標
一、能說出清領時代前期民變與械鬥的區別、發生原因、影響。

教學指導要點(活動流程)
教學時間
教學資源
評量方式
械鬥與民變
◎械鬥
一、引發動機:什麼是「羅漢腳」?有些人為何會淪為社會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最底層?羅漢腳容易形成國家社會亂源的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原因為何?
    說明:(1) 他們沒有產業、沒有家室的遊民,一般被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為羅漢腳。
          (2) 羅漢腳很多是因為個人怠惰、養成賭博或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妓等不良習慣、交上壞朋友,或者純粹是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為時運不濟而淪為羅漢腳。
          (3) 羅漢腳除非能得到親朋好友的幫助,或國家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社會適時為他們找到出路,否則很難改變現
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況。在這種情況下,他們很可能會加入幫派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參加械鬥、或者偷騙行搶,成為社會的亂源。
※以臺灣俗諺,母語教學融入課程,「紅柿出頭,羅漢腳仔幕 
  屎流,紅柿上市,羅漢腳仔目屎滴」,讓同學更能體會當時
  羅漢腳心痛的心情
二、引發動機:清領前期因消極治臺,導致社會秩序不良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打群架多,以此來加以探討臺灣分類械鬥發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的原因?械鬥與民變的關係?
    說明:(1) 政治:因清廷的消極治臺,臺灣難以有一般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正常的法律秩序,人民以械鬥報復來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取代合理的法律制裁方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社會:移民依其語言、籍貫、職業組成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命共同體,只要群體內一人受害,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其他族群採取嚴厲的報復。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經濟:因開發土地、爭奪水利產生衝突。
          (2) 許多民變會引起分類械鬥,而卻少看見分類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械鬥引起民變。
三、引發動機:請問學生,你們知道母語「仙拼仙,拼死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齊天」、「輸人不輸陣,輸陣歹看面」這兩句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俗諺是形容臺灣社會上的哪一種情形?因此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臺灣的械鬥為「三年一小反,五年一大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至何時械鬥的情況才逐漸降低?
    說明:(1) 形容當時械鬥頻繁的情形。
          (2) 19世紀中葉以後,由於居民對原鄉的認同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趨平淡,械鬥的發生頻率跟著降低,而在接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近清廷統治的末年就不再出現。
◎民變
一、引發動機:請問學生,是否聽過「換帖」、「結拜」?早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期臺灣盛行結拜、組織秘密會社的原因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何?
    說明:與清廷實施的渡臺禁令有關,在此禁令下只許單
          身男子來臺,來臺男子要成家不容易,那些沒有
          機會結婚並建立家庭的男子,基於情義與相互照
          顧的必要,發展出一種人為的家庭關係。發生重
          大事故,沒有親人依靠時,換帖兄弟就是託付的
          對象。個別結拜外,也可以參加社團來拓展人際
          關係,對於一無所有的人來說,有一種方式就是
          加入秘密會社。秘密會社往往發展成叛亂力量的
          來源。
二、引發動機:何謂「民變」?朱一貴事件後對清廷的治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策略有何改變?
    說明:(1) 是指臺灣地區的漢人直接對代表清廷政權的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臺灣地方政府機構,或官吏採取敵對或抗爭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報力不法行為,以致造成叛變的狀態。
          (2) 事件後清廷開始設巡臺御史,以監督吏治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並開始思考府治及縣治建城問題。
三、引發動機:清代民變有「三年一小反,五年一大亂」的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說法,頻繁發生民變的背景為何?
    說明:民變最初還帶有一點反清復明的意味,後來有些
          是因為番漢衝突、或由閩粵械鬥演變出來、地方
          上有勢力者唆使群眾起來叛變,抗議租稅不公、
          行政失當引爆等。
總結:由於械鬥及民變頻繁,臺灣社會因此長期處於動盪不
      安的局面。


5














20




















20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課本104頁圖2-5-2械鬥示意圖





課本104頁隨堂練習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參考教學活動流程,進行口頭評量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參考教學活動流程,進行口頭評量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